三道门槛的意义(李金荣)
信息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发布日期:2013-09-27浏览次数:字号:[ ]

三道门槛的意义——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一村一办公室 李金荣

革命历史题材和伟人题材的影视作品可谓多矣,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却独辟蹊径,不写重大事件,不绘恢弘场面,而是以小视角展现大风貌,紧紧抓住当前社会关注的党风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掘该历史题材所蕴含的巨大现实意义和价值,用历史观照现实,将历史叙事巧妙地嵌进当代观众的现实视野中。影片中有三处镜头对准了门槛,让这道老百姓家里最寻常的物件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镜头一:公社食堂的门槛。影片一开头,公社主任郭凤林请周总理到食堂用餐。来到大食堂门口,总理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炒鸡蛋,顿时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群众吃树叶喝菜汤,可对他的招待却如此奢侈,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收了回来。此时,导演用一个特写镜头强调周总理把已经迈出去的脚收了回来,这一迈一收之间传达出共产党人廉洁奉公、严以律已、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优良品质。观众通过银幕在赞叹周总理心系国家情系群众的同时,自然会产生一些现实的联想和思索,那些天价的招待费,那些名烟名酒的奢侈公务消费,共产党人在革命胜利后的今天,在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改善后的今天,是否还能坚守住曾经的优良品质?是否还能抵御得了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的侵蚀?

镜头二:吃拽面时的门槛。为了给总理送行,让总理吃上一顿拿手的拽面,连弟奶奶把自己的寿材卖了,换了白面。当老人的儿子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拽面送到总理面前时,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感到为难,而总理却出乎意料的收下了这碗面条。站在饭厅门口,他叮嘱工作人员用自己的工资把连弟奶奶的寿材赎回,并吩咐工作人员等他走后再把寿材还给大娘。处理好这件事后,周总理和邓大姐一起踏实地迈过门槛享用大娘为他们做的拽面。迈过的这一道门槛,表现了总理与人民群众无间的鱼水深情。总理能体会到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实实在在的、质朴无华的情感。与这位老人的交往中,周总理亲自登门拜访,坐在炕头上与大娘唠家常,听老人唱落子戏,群众和伟人间无拘无束,亲密无间。相比当下领导干部下基层时前呼后拥、车尘蔽日,各路媒体长枪短炮,领导下去摆姿势拍照走人,根本见不到真实的情况,听不到真实的意见。周总理的作风让所有的官僚们汗颜。

镜头三:张二廷家的门槛。张二廷的媳妇去世后,他带着四个孩子,最小的才两岁,家里穷得叮当响。周总理与邓大姐商量后决定领养最小的那个孩子,以减轻张二廷的生活负担。周总理和邓大姐膝下无子女,他们非常喜欢孩子,在战争年代就收养了多位烈士子弟。为表示诚意,总理亲自到张二廷家谈认养孩子的事,他坐在门槛上与张二廷说了想法,张二廷心里非常感激,但表示为了遵循媳妇的遗嘱,再难也要独自把孩子拉扯大。周总理十分理解张二廷作为一个男子汉的坚强,他安慰张二廷并希望他能够接受自己的帮助。这里的领袖与人民之间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相互理解的情谊。对比现在动辄冲突的官民矛盾,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要好好反思一下,如果割断与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脱离了群众力量的沃土,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党还能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吗?

三道门槛,寓意深刻,彰显力量,引发深思。(2013年9月25日)

【打印本页】【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