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分银行>政策研究
张秀梅:比较与系统的视角下的“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发布日期: 2014- 03- 0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教务处 字体:[ ]

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瓶颈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在哪里?我们可以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学分转移制度中获得一点启发。先来看美国的经验。

  首先,美国的学分转移制度最早是由社区学院来推动的。美国社区学院是二年制的学校,也叫初级学院。全美国3389所高等院校中社区学院有1368所,占全部高等学校数的40%,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社区学院为公立学院,在校学生总数也占全美大学生总数的40%以上。社区学院在美国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高中后学术和职业教育的模式之一,副学士学位及其所修的学分被越来越多的四年制大学所承认,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功能使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不同学校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最典型的就是明尼苏达州,它有全州高校互通的框架。

  其次,学分转移的范围主要是在各州范围内的社区学院、四年制大学以及职业技术学院之间。以明尼苏达州为例,明尼苏达在线是“明尼苏达州学院和大学系统”(MnSCU, Minnesota 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的所有成员学校共同建立的。该大学系统包括32个成员院校(包括6所四年制州立大学,其他都是两年制学院),其中的社区学院又都是明尼苏达州社区与技工学院联盟(MSCTC)的成员。MnSCU提供200多个专业,上千门在线课程。由于明尼苏达州高校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学分互认工作也便于展开。2002年1月1日MnSCU开始实施了“明尼苏达学分转移课程”(MnTC,Minnesota Transfer Curriculum),它是明尼苏达州两年制和四年制公立学校合作的成果。再如,北卡罗来纳州起初是社区学院单独与不同的大学签署学分互认协议,但由于一所社区学院有时要签署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这样的协议,各层次间的复杂协议最终促使58 所社区学院和40多所大学院校,在州层面签署了“全面学制衔接协议”及其由此制定的普通教育核心课程目录和编码系统,为全州范围内社区学院与四年制院校实现学分互认提供了条件和框架。顺带一提的是,超出州层面的、开展各省之间学分互认的要数美国南部十六州教育委员会(SREB,1948年成立)及其成员州和学校最具代表性。

  最后,学分转移有认证制度作为保障。美国认证制度堪称典范,其包含的认证有两种:机构整体认证和专业认证。前者是让申请学校定期报送材料,由八个地区认证协会(均为第三方)之一(按学校所在地看归属于哪一个协会受理)对学校整体进行审核认证,通过认证以后这个学校毕业生的文凭就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今后学分转移和认定的时候就十分方便。远程教育领域中,凤凰城大学、琼斯大学、马里兰大学学院就通过了所在地区的高校认证协会的认证。专业认证是由某一全国性的专业技术协会(如律师、教师、医生等专业的认证协会)对学校的某一门专业进行认证,该专业的毕业生所获得的文凭和资格证在全国范围内是通行的。美国的凤凰城大学就是典型的双认证,不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了美国中北部州学院认证协会(NCACS)的认证,而且其开设的商学、教育学、护理学、社会科学等二级学院的一些专业也获得了相关职业技术协会的认证。有了认证制度,办学院校和专业既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所获得的课程学分又具有了互通性和认可性。这对于更底层的学校层面上对学生的学分折算和兑换等工作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欧盟是较早开展学分互认的地区,其著名的欧洲学分转移系统(ETCS)是欧盟在实施“伊拉斯莫计划”(1987年开始)中开发出的一个对学生海外学习予以承认的有效工具,对北美和亚太地区的大学生交流计划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ECTS正式启动于1987年,距离欧盟成立恰好相隔30年。随着1999年《博洛尼亚宣言》的发表,这个系统再次焕发新的活力。到2002年9月,参与学分转移的学生累计超过了100万人,2002-2003学年,参与学分转移的总人数达到12万,涉及的高等学府共1800所,参与国从1987年的欧盟11国扩展到现在的30多个欧洲国家。欧盟学分转移制度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就是底层的一套非常具有操作性的系统文件,包括信息包裹、学习协议和成绩档案。

  英国的优秀经验是它从制度到操作性指南都已经架构起来,且与欧洲的ECTS有衔接渠道。从1985年起英国各个地区先后成立有关学分积累与转移的组织,1986年国家学位委员会出台了学分累积与转移方案,1997年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和资格与课程委员会。另外英国的PLAR(先前学习认定与审核)做的也不错。学生在工作当中得到的锻炼和经验,参加的研修班,得到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怎么认证?这在英国有非常详细的先前学习成果认可制度和学分转移衔接制度来确认。学历教育中低层次学历到高层次学历申请中的课程学分相比非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学历教育当量成果的手续较为简单。后者的难度体现在非学历教育中学习者获得的学习成果其质和量难以确定。所以,从英国的“学分银行”制度中我们可以吸取他们在先前学习成果认定以及综合性资格框架体系构建方面的经验。

  综合来看,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的探索走在最前面的是欧盟,欧盟各国国内和各国间的资格框架体系衔接和学分转移机制已基本确立。做得最有本土特色的是美国,其认证制度、社区学院、教育的地方权等因素使得其学分转移机制具有独特的特点,并难以直接被我们复制和模仿。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来源:国家开放大学新闻网

http://ouchn.edu.cn/New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d42a08b5-f77b-44e5-9c20-e048f00876a0&ArticleType=1

 
 


打印网页 关闭网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